新华社布鲁塞尔12月13日电 近年来欧盟加速推进多项数字法规,对跨国科技巨头实施严格监管并开出多笔巨额罚单,彰显其在数字领域的强硬立场。
作为全球数字治理的先行者,欧盟在法规的制定上正迈向一场充满变数的未来:是通过监管继续见证“人机协作”的和谐美景,还是会引发“人机对峙”使欧洲在全球技术竞赛中陷入劣势?这场监管与创新的较量尚未落幕,欧盟如何抉择备受关注。
欧盟监管之剑出鞘
今年秋季,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向ChatGPT用户开放“高级语音模式”,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在移动设备或台式电脑上与大语言模型互动。然而,这项功能却由于对《人工智能法案》的顾虑,并未首先在欧盟市场推出。同样,元宇宙平台公司的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Llama大型语言模型至今仍未在欧盟推出,该公司将原因归结于“不可预测的监管环境”。
不仅跨国科技巨头倍感压力,欧洲本土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也对欧盟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法规深表担忧。这些企业认为,高昂的合规成本和繁琐的监管程序不仅增加了生存压力,还可能对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成威胁。
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菲利普·施密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对欧盟监管导致人们推迟使用人工智能新技术表达不满。“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生活在欧盟的体验吗?”
自2018年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以来,欧盟便在数字治理领域确立了全球影响力。这部开创性的法规不仅为全球数据隐私设定了新标准,也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合规成本。今年,元宇宙平台公司因违反该条例规定被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罚款9100万欧元。
与此同时,欧盟的监管力度也逐年加码,范围从隐私保护扩展到市场竞争和内容监管。2020年,欧盟分别引入了《数字市场法案》和《数字服务法案》。
《数字市场法案》中规定了“守门人”,包括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亚马逊、苹果、元宇宙平台公司、微软和字节跳动六家企业。今年,欧盟委员会已针对“字母表”、苹果和元宇宙平台公司发起了针对其违反《数字市场法案》中法规的调查。
![](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1908/616cfef0e68746d1bc5374b7a7551e25.png)
元宇宙平台公司旗下的脸书和照片墙也因涉嫌违反《数字服务法案》中关于未成年人在线内容保护的规定而被调查。如果被确认违规,这些平台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此外,欧盟今年还进行了一系列反垄断诉讼,对元宇宙平台公司、谷歌和苹果等公司的罚金诉求总金额达数十亿欧元。
负责竞争等事务的欧委会执行副主席特雷莎·里韦拉在上任前承诺,将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数字市场法案》。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网络和数据安全研究室博士研究员林颖认为,欧盟通过这些强硬措施展示了其增强数字主权的决心,希望借助“布鲁塞尔效应”影响全球数字治理。
科创企业叫苦不迭
尽管欧盟的监管措施旨在塑造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但其严格程度也引发了科技界对其抑制创新的担忧。
欧盟今年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的人工智能法规。该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最低”“有限”“高风险”和“不可接受”四类。违规企业可能面临其全球总收入7%的罚款,许多科技公司对法律条款的模糊性表示担忧。今年9月,包括元宇宙平台公司在内的20多家大企业高管联名致信欧盟,警告该法案可能对创新造成的寒蝉效应。
![](https://youm.no/cnews/wp-content/uploads/2024/12/image-1.png)
11月26日,在第二届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美国苹果公司精选4家中国供应商携手亮相展台。新华社发
在此之前,多家科技巨头已因欧盟监管政策推迟在该地区推出人工智能相关产品。谷歌去年因隐私问题推迟了聊天机器人“双子座”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布,元宇宙平台公司搁置了一项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隐私政策调整,苹果也因法规限制推迟了新人工智能功能在欧洲上线。
初创企业同样感受到法规监管的沉重负担。丹麦医疗初创公司科尔蒂首席执行官安德烈亚斯·克莱夫表示,一家拥有50名员工的企业,其合规成本可能高达六位数,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额外的“税收”。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战略与市场教授朱利亚诺·诺奇直言:“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人工智能法规的地区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相比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受到更多约束。”
人才迁徙下的欧洲考验
尽管欧洲拥有世界一流的数字技术人才,但创业者却频频选择移居海外。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利森兄弟创立了Stripe公司,出生于乌克兰的简·库姆开发了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他们都选择前往美国发展事业。即便一些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未选择搬迁,但也倾向于在欧盟以外寻求上市和发展机会。瑞典支付公司克拉纳已计划明年赴美上市。
欧盟在孵化独角兽企业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CBInsight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球超过1200家独角兽企业中,美国占半数以上,中国约占总数的14%,而欧盟仅占不到9%。
![](https://youm.no/cnews/wp-content/uploads/2024/12/image-4.png)
5月30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4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 上,绘画艺术家机器人Ai-Da在画画。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发布的关于欧洲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报告指出,2008年至2021年,欧洲147家“独角兽”企业中有40%选择迁往海外,其中大部分去往美国。
实际上,早在《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推出之初,就有专家警告该条例可能对欧洲企业产生的寒蝉效应。如今,这一趋势恐怕再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上演。
根据欧洲议会研究局的数据,2023年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私人投资额高达625亿欧元,中国以73亿欧元位居第二,而欧盟则落后于这两者。
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亨里克·施奈德说:“试想如果18世纪大陆会议试图对电力及其应用进行全面监管,会是什么情景?”他认为,欧盟当前对人工智能这一多用途且功能强大的技术在初期进行全面监管,是一种误判。
然而,对于全面推进一项充满未知且结果难以预测的技术,人们仍然心存疑虑,尤其是对滥用和过度依赖的潜在风险。去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杰弗里·辛顿就因谷歌对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不足而辞去职位,并警告人类可能正迈向一场“噩梦”。
相比日本和美国等地区采取的对人工智能更灵活的监管方式,欧盟选择将自身定位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依靠全面且严格的监管来构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目前,欧盟相关法规仍处于实施初期,“人机协作”而非“人机对峙”的愿景依然在探索之中。尽管欧盟严格的数字监管备受争议,但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单靠市场力量掌舵显然难以持久。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博弈中,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参与记者:张馨文 丁英华 孙梅 张兆卿)■